回望冰立方冬奥场馆餐饮服务 守正创新与文化传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2年的第一个节气,春和冬奥会如约而至。 节气承载了中华文明悠久的生活智慧,更展示了中国式的浪漫。民以食为天,这样的浪漫智慧里,餐饮又怎能缺席 从除夕开始,在这个中华

2022年的第一个节气,春和冬奥会如约而至。

节气承载了中华文明悠久的生活智慧,更展示了中国式的浪漫。民以食为天,这样的浪漫智慧里,餐饮又怎能缺席

从除夕开始,在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国家游泳中心迎来了全世界期盼已久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这个曾经震惊世界的场馆里,中华传统文化以各色美食的形式款款呈现,中华悠久的文化更是以美食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守正篇

一、节庆饮食的传统文化特质

让我们来看看冬奥场馆里的节气美食

春节饺子。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吃饺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饺子。除夕吃的饺子必是素馅,取来年平安,素素净净之意,而且饺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没煮完剩下的,取吉庆有余之意;初五吃饺子则一定要做成“花边形”,意图吉利。

2022年除夕,国家游泳中心率先开赛,每一位到馆的人员,都收获了来自餐饮的祝福。

立春咬春——吃春饼。“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啗秦饼、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饼是一种薄面饼,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时称“春盘”,也可赠送亲友品尝。

2月4日,国家游泳中心餐饮服务商为到馆的中外友人,提供了现场制作的春饼,也送上了中国人民诚挚的祝福,冰立方和全世界一起见证了冬奥会在满满的期望中隆重开幕。

破五吃饺子。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民间“迎财神”的日子,是除了年夜饭外,又一个吃饺子的日子。初五一过,基本上过了年禧,春节期间民俗的禁忌也就不再忌讳了,人们吃饺子来祝贺。所以,如果你在2月5日的冰立方就餐,那么不管你在哪个空间,都能品尝到美形美味的饺子。

再来看看传统美食——

1月23日进入冬奥供餐时段以来,在冰立方大家庭、国际技术官员的休息室内,冰糖葫芦、萨其马、糖耳朵、驴打滚、蒸年糕陆续登场,一道菜品一个故事。

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天津又称糖墩儿,在安徽凤阳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起源于南宋,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茶楼、戏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冰糖葫芦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成为人们普遍喜欢的美食。

为此,冰立方餐饮团队精心准备了风俗卡片,介绍美食,讲述故事。让国际友人在繁忙的赛事组织工作之余,品尝美食,感受文化,精美的小卡片,成为大家爱不释手的小礼物。

源于守正的餐饮传统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给予中华美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源于传统的还有中国人细节中的人文关怀。场馆餐饮服务,场馆和餐饮一个都不能少,它体现在食物的呈现形式,比如肉类无骨、鱼类无刺,甜品、水果“一口吞”等等的设计,都是充分考虑的客户群在赛时场馆内工作、观赛、社交需求。它体现在餐食的器皿,所有一次性餐具均为可降解材料,无声地宣讲着绿色、可持续。它体现在为特殊饮食需求人员的独有餐盘;体现在场馆内的生日餐、病号餐……“现有条件做到最好”既是承诺也是决心。体现在装点食台的装点布景。

创新篇

二、美食遇到冬奥的华丽转身

冬奥会是各国体育健儿同场竞技的舞台,冬奥餐桌也是各国饮食特色融合碰撞的平台。舌尖上的冬奥,挑动的不止是味蕾。

1.选料食材创新

烤鸭是备受外宾青睐的中国美食。冰立方大家庭休息室呈现的鱼子酱烤鸭创造性地突破传统北京烤鸭卷鸭卷的吃法,融入西餐中常见的名贵食材鱼子酱,选用精品级八年鲟鱼子酱,滋味醇郁,略带新鲜的水果清香,搭配脂香四溢的酥脆鸭皮,让美味在舌尖上瞬间迸发。鱼子酱、鸭皮、山楂糕、排叉、面包,五种中西食材依次组合,五种味道层次丰富,鲜爆香脆糯,口感融合,变成别具风味的“鱼子酱烤鸭迷你三明治塔”。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2/0316/2123.html



上一篇:“海峡两岸情·华流文化行”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
下一篇:“文明之路”简牍文化公益行走进永州市博物馆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