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 快时代里的“慢美学”,二十四节气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节气文化在海外“圈粉”。图为《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英文版和《二十四节气茶事》。 制图:冯晓瑜 走过立春的“万物起始”、雨水的“草木萌动”,“轻雷隐隐”的惊蛰即将而

中国节气文化在海外“圈粉”。图为《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英文版和《二十四节气茶事》。 制图:冯晓瑜

走过立春的“万物起始”、雨水的“草木萌动”,“轻雷隐隐”的惊蛰即将而至。伴随着春的气息升温,海内外图书市场对二十四节气的关注也水涨船高,一批集中面世的出版物从多个维度解读节气里蕴含的中国智慧。

从首次用中国抽象绘画诠释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到结合气象知识、古诗词的《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再到融入茶文化、非遗文化的《二十四节气茶事》《草木染:与二十四节气对话》等,多部新著深入阐述节气这一古老体系的当代价值。其中,《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等本土原创绘本在国内热销的同时,还输出多个外语版本,持续在海外“圈粉”。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天文观,是以黄河流域为依据的地理观,是季节与气候的时间观,又是农业生产、农业文明观,更是中国人的生命观,是自然观,是世界观,是宇宙观,是自古弥留的乡愁乡情,是对于神州大地的赞美与亲近,是对各种生命现象的关注、兴味、好奇、想象与富有好生之德的价值观。”恰如作家王蒙在新书《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推荐序中所说,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师法造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节气“所蕴含的宇宙观、生命观非常了不起,具有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放在今天以及未来,放在全球,都是很有意义的”。

倾听大地的耳语,“老树”抽出时代文化“新枝”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这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天地、岁月的思悟。

如何去继承和发扬这份遗产?打磨达十年之久,由徐立京、徐冬冬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以140余幅中国抽象绘画作品、近80篇文字,创新性描绘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宏大精微的奇妙体系,挖掘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赋予其生命美学的新阐释。业内评价,全书用国际化绘画语言诠释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老树”抽出时代文化“新枝”。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历经千年岁月依旧生动鲜活。

当你在春分日仰望北斗七星、夏至日看到影长的变化,是否也和古人一样听懂了它们的诉说?节气年复一年的四时轮转,也是人类悲欣生息的生命历程。二十四节气,就是大自然母亲说给我们的语言。作家王寒用《大地的耳语》形容二十四节气,她在书中将节气与江南文化、古诗词融合。古人真切地感受四季变化,留下众多诗句。比如,春的萌动里,既有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有唐代韦应物《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种子等着下地,春牛等着犁铧,一年之计在于春,意味无穷。

“节气交代了祖先的生存经验,反映了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曾经大到国家社稷,小到柴米油盐,桩桩件件,都跟二十四节气和时令相关。从这套农耕文明时代留存下来的体系当中,可以看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中国人怎样饮食起居,耕种劳作,为人处世,齐家治国。”前不久的上海行知读书会上,作家王萌萌谈到,向祖先学习二十四节气,或可让寻常生活更加有趣,让有限的生命历程体验更加丰盈。

节气衍生出的博物学复兴,浸润更多都市人心灵

在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总有人抱怨似乎失去了欣赏自然之美的时间和心境。孔子说过“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二十四节气衍生出来的博物学在公众层面的复兴,彰显了快时代里的“慢美学”,正浸润着更多都市人的心灵。古老而神奇的节气文化,也在海外走俏,TikTok上有海外网友跟着二十四节气科普视频,学会了中国习俗,并留言点赞。

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为例,这套自然科普图画书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个小村落为例,分《春》《夏》《秋》《冬》4卷,每卷6个节气,每个节气甄选出适合读诵记忆的节气诗词和谚语。小读者们既可以跟随主角牙牙的脚步,去看看何时种豆子,何时收麦子,何时摘西瓜,参照知识版块图文演示,尝试手工技艺、传统游戏,从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掘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除了英文版,《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还走进俄罗斯、罗马尼亚,即将通过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与当地读者见面。光是在阿尔巴尼亚各类线下书展、图书馆、校园推广中,新奇的二十四节气,辅以有趣的自然物候知识、与众不同的中国民俗文化,吸引了一波波“歪果仁”。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2/0226/2097.html



上一篇:艺术家+文化地标 系列短视频《京·粹》展现北京
下一篇: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