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化论坛》期刊栏[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方[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是多[01/26]
山西长子县中医院: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 为百姓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
(图为:长子县中医院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山西省长子县中医院在工作中全面落实省市县关于打造中医药强省的部署要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子县中医院创建于1993年6月,是长治市最早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其中,骨伤科、针灸康复科是“十三五”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肿瘤科、儿科是市级中医重点专科。2019年6月,长子县中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为全国首批500强县级中医院能力建设单位,该院是0-6岁人儿童脑瘫、孤独症、智力障碍患儿定点康复机构,长治市新九针疗法传承基地。
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长子县中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医院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中医价值观念,制定了符合医院院情,体现中医“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核心价值的文化理念,确定了本院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医院建筑外观、内部装饰均注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地方建筑特色。院内有中医长廊,东边是文化墙,中间有主题雕塑和名医塑像等,医院内部步梯两侧均悬挂有是中医养生,每个科室都有宣传展板,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方法等,起到营造氛围、弘扬历史、传播理念、崇尚医德、宣传知识、彰显特色的作用。
医院定期开展中医养生健康知识讲座,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既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又给县域内群众提供了健康宣教,使中医药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先后培养了300余名中医社团小朋友,既给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增添了一些传统韵味,又让中医药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长子县中医院开展有中医适宜技术10类、49种,出院病人中医参与治疗率达98%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90%以上。为进一步提升医院中医药服务水平,医院院和省中医院长期建立远程会诊服务,先后进行了300多例远程会诊,每周有省市级专家来院手术、坐诊、指导、查房等,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赵旭彬是长子县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主治医师,多年来潜心专研中医“治未病”,他认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防微杜渐,瘥后防复”等内容,既是国家重要的卫生健康政策,也是中医学显著特点之一。“作为一个临床科室,一方面要发挥中医特色,强化中医治疗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用‘治未病'思想指导、引领医院中医工作,指导群众进行疾病的预防。”赵旭彬说。他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全县共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例。在早期,无核酸检测能力,隔离病房不足,无有效治疗药物,诊断及鉴别主要依靠接触史及影像学,在这种情况下,中药的预防治疗尤为重要。
长子县中医院在办院过程中积极宣传推广,让中医药瑰宝重焕光彩。“中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必须承担起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的使命,在做强做大自己的同时,让更多群众了解中医药文化,让更多医疗机构学习和引进中医药技术,从而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长子县中医院一位负责人说。
“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二者的目的是统一的,就是治病救人。因此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病痛!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是中医院的使命之一!一直以来,长子县中医院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长子县卫体局高云说。
“今后我院将继续发挥中医药优势,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扮演好文化摆渡者的角色,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造福于民!”长子县中医院工作人员曹翠红说。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1/1110/1796.html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