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化论坛》期刊栏[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方[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是多[01/26]
【澧州文化】||《一叶庵》(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 传播澧州文化、传承澧州精神 邓豁渠在一叶庵一住就是八年,在这八年里,他也曾外出游历过,近到湖北荆州,远至江西象城,还到过吉水石莲洞。这石莲洞可不是一般的风景名胜地
?
传播澧州文化、传承澧州精神
从江西归来澧州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据豁渠自己的说法,他“多事抵牾”,就是很多事情都不那么顺意。他觉得自己应该到了离开澧州的时候了,这里面可能更多的是不想和现实搅和得太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至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不得不选择离开澧州,放弃在一叶庵相对较为稳定的修行生涯,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学说在澧州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反过来说,当时的社会上也有人会对他的学说和做人有负面的看法,对于他的学问和观点不赞同的人对他的态度肯定就不免消极,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他不友好的举动,所谓的“多事抵牾”,就明确地透露出这方面的消息。
邓豁渠在澧州的讲学生涯结束后,就离开了他的栖居地,在拜谒当朝高官赵贞吉的时候被拒,七十多岁时凄凉地客死河北保定。他虽然一生坎坷,但是追求真知的孜孜以求的精神,让他的生命大放异彩,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尤其是他在澧州一叶庵居住的八年间,让这个地方一度成为了澧州阳明心学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地方。
?
在明朝晚期的时候,澧州一带不仅战乱迭起,而且灾祸频发,导致生灵涂炭,清军乘虚而入,经过血雨腥风的反复争战,终于建立起又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在平定澧州的初期,这里不仅人口锐减,许多名胜古迹也在战火之中荡然无存。当时有一位叫源彻的僧人,在他的一首诗歌里写道:“十年兵火煎熬遍,一带湖山掩映荒。”一叶庵是否也受到了摧毁,目前没有资料可以得知,但是,挂在一叶庵前的一副对联,却让这位僧人的形象鲜明地浮现了出来。
僧人源彻,字澍可,又称树可。他之所以在澧州地方志里留下名字,主要和他是一个诗人的身份有关。在《直隶澧州志卷十九·祥异志》里有一条记载非常显眼:“顺治三年丙戌五月,狂风大作,关山古松千本尽拔,树可禅师有诗纪其事。”关山的这次大风吹倒了千多根古松,导致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灾难,就被澍可禅师用诗歌记录了下来,可惜的是,这首诗歌至今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作为一位诗僧,澍可最为人称道的却是他为一叶庵题的一副嵌字联,上联是:一叶不随流水去,下联是:片云常伴老僧闲,非常优美地表现了一叶庵小巧幽静的特点。
澍可这位诗僧诗笔的点染,为这里的文化氛围增添了一种浓浓的诗意,自从豁渠和尚居住以来,这里应该就一直是文人雅士前来游玩问道之所。到了清代,文人题咏一叶庵的诗歌更多,它便成为了一个游览胜地,如今还留存有彭祖训、陶澍、傅鹏飞等人的诗作。
?
“步出金穿门,一望平畴接。”表明了一叶庵所在的地点,“澧江抱前襟,溇水环右肋。”描述了一叶庵前面和右边都是水流环绕。至于一叶庵的景色究竟如何,诗中有细致的描写:“四围尽深池,小桥便利涉。茅庵树其中,形宛如一叶。泛泛荷蒲间,曲堤俨系艓。”到一叶庵去,唯有一座小桥可通,一叶庵不过是一座小小的茅庵而已,就像是一片树叶,看上去又像是漂浮在荷叶荷花和蒲草之间的一条小船,被系在一条曲曲折折的大堤边上。进入一叶庵后,“西来无数山,当户涌稠迭。啸咏倚枯藤,幽翠上眉睫。高僧有题联,四壁佳言贴。黄桔殊甘芳,水鸟鸣飞捷。”当着门户往西边放眼望去,是层层叠叠的无数青山,庵内古藤缠绕,浓翠映照,使人感觉清凉无比。那一副由高僧澍可题写的对联依然存在,四面墙壁上贴满了优美诗文。庵内除了古藤,还种植有橘树,甚至从今天留存的咸丰期间一叶庵碑文看,里面因为要吸引文人墨客游玩,专门培育有花卉,地临水流,水鸟飞鸣,呈现出一派大自然欣欣向荣的景观,让人产生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闲适之情。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1/1104/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