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聚焦新冠疫情 纵论中医的独特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改变。疫情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改变。疫情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疫情让人们认识到,人类是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的流行,推动经济复苏,并维护全球稳定。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上,中国卫生健康领域的专家介绍了中医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就疫情防控带来的文化思考等问题与国内外会嘉宾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介绍,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医药全程参与疫情防控,全国确诊病例的中医药使用率达90%,为武汉和全国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贡献了中医力量,我国形成了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疫情防控方案。

于文明说,中医药及早介入干预重点人群,取得良好效果,充分展示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防治策略。中医药治疗有效减缓确诊病例由轻转重,促进重型病例向轻症、普通型转变;对治愈患者能促进康复和防止复发;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2021年5月以来,面对德尔塔和德尔塔+变异毒株,中国广东省、云南省、江苏省、福建省等地在新一轮疫情防控中,坚持湖北武汉防治救治经验,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方案,再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传统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药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教授说。他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暴发初期,率领第二批北大国际医疗队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的救治经验。他说,“刚到武汉中法新城院区的时候,病人蜂拥而至,大家都很沮丧。那时候每个人都带了很多药,有既往用药、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瑞德西韦,还有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但没有人知道到底哪种药真正有用,这时候传统医学就发挥出了优势。”

安友仲解释说,“现代医学的特点是了解病因后,对症下药,而传统医学是在不知道病因为何物的时候,没有明确有效的药物时,去调理宿主。中医药是传统医学的杰出代表,武汉每一个重症病人的救治都使用了中医药,同时结合ECMO等生命支持技术,这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互鉴。”

中医治疗疫病有理论和实践的坚实基础

为什么中药能够治疗新冠肺炎?为什么对于变异的德尔塔毒株以及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和突发性疾病,中医药都有效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首任院长曹洪欣教授解释说,中医治疗疫病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他介绍说,曹植在《说疫气》中,对当时的瘟疫有过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这场瘟疫死亡率高达颇高,当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问世,有效地治疗了这场瘟疫,保证了汉代人口稳定增长。

明末疫病大规模流行,吴有性的《瘟疫论》应运而生,形成了瘟疫防治理论基础,有效指导了瘟疫防治工作。

西班牙流感在全球大流行,正值民国时期,该病的死亡率达10%,但在中国迅速得到控制,靠的也是中医。

在曹洪欣看来,中医对抗疫病更大的优势是,中医的诊病模式能够应对突发性疾病。他说,中医的诊病模式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因病来收集人的健康信息,分析疾病处于什么阶段,如何有效根治。在新冠肺炎暴发期间,中国采取了中西医结合并用的方式,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并将中西医的优势进行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传染病防治也是社会文化问题

安友仲还记得,刚在武汉开展救治工作时,医疗资源极其匮乏,在口罩、隔离服、抢救设备、氧气都不足够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对病人进行分诊,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因此轻症病人进入了方舱,重症病人集中在几家定点医院。

安友仲感到,武汉疫情能够迅速得以控制,得益于重症救治工作的出色开展,也得益于早期的隔离政策。“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当这些问题得到重视时,治疗就变得容易了。”安友仲说,“医疗也是文化,也是文明,不能脱离开社会,不能脱离开政府。疫情突然暴发的时候,我们需要由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保持社交距离,暂时限制一些活动,正因为如此,我国现在是世界上疫情控制最好的国家。”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1/1023/1728.html



上一篇:当法国女孩遇上景德镇: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下一篇:宁夏:暂时关闭全区A级景区、文化场馆等文旅场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