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化论坛》期刊栏[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方[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是多[01/26]
宿松县二郎镇:盘活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覆盖非遗民歌讲党史,成立调解工作室解民忧,挖掘红色文化培育新人,发挥“五老”软约束……近年来,二郎镇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着力凝聚力量,不断丰富“精神粮仓”,凝聚乡村
覆盖非遗民歌讲党史,成立调解工作室解民忧,挖掘红色文化培育新人,发挥“五老”软约束……近年来,二郎镇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着力凝聚力量,不断丰富“精神粮仓”,凝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创新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持精神文明的纯洁色彩
水鸟飞翔,碧波荡漾,水草繁茂... 沿着安徽省宿松县二郎镇二郎河漫步,进入集镇,徜徉于古巷,流连于丹田碧水,处处可见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的美丽画卷。
宿松县二郎镇地处皖鄂四县交界处。地域文化丰富,素有“宿松民歌之乡”之称。
2014年5月,宿松民歌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2015年1月,二郎镇在全县牵头成立二郎河民歌协会,组织人员采用“老歌新词”的方式,创作唱唱唱响新时代生活的宿松民歌。 ,反腐倡廉,启迪学生。 2016年12月,二郎中心小学专门编印了《民歌进校园》一书,共收录民歌100首。
今年8月,为进一步发挥非遗民歌新用途,弘扬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文化二郎镇职工将学习教育党史 融入民歌宣讲,有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基层、进农村、进校园、进田。
“二郎民歌不仅是关于这座古镇的过去,也是关于现在和未来。二郎民歌的创新表明它是一首融入时代、走进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以强大的生命力,将民歌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也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效尝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深入实施。”二郎镇党委书记俞树华说。
大力种植红色文化精神,汲取乡村振兴的力量
安徽省宿松县东南部以长江险阻为依托,西北部有大别山的天然屏障,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二郎河位于北部山区??宿松县一带,此地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7年秋,刘邓军走出大别山,进入苏区松三、三度进驻二郎,队伍浩大、整齐、有序,不侵扰、不扰民。艺术团进驻二郎河街,向人民宣传党的政策,号召土改,表演三国故事中的“孔明东祭”。
在那个动荡的革命年代,解放军通过这种“悄悄地滋润事物”,逐渐将行为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二郎镇人民。个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二郎镇,当地乡镇干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红色资源的背景和红色精神的基因,无私奉献、服务桑子,坚持走在群众中,在实践中,深入基层,熟悉基层,倾听群众意见。焦急又充满希望。
“利用红色资源,保持国风纯正色彩,培养干部精神。红色资源利用好,就可以成为‘红色引擎’ ’为乡村振兴。”余书华说。二郎镇高标准建设综合治理中心平台和服务大厅平台。设有窗台和功能单元房。设有信访窗口、人民调解窗口、法律咨询窗口。对辖区内人民群众反映的投诉申诉和矛盾纠纷,统一受理、集中整理、分流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处理。开展“一站式”服务,为辖区内群众提供便捷、精准的服务,办理民生事务。项目13000余项,解决了200多项要求,达到了“不离村,当天办事”的效果,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挖掘乡村圣人文化的力量,探索基层治理路径
乡村圣人文化是一种中国传统农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贤德、崇尚美德、诚实友善的特点。近年来,二郎镇不断推动新乡县文化的发展实践,与乡村??治理实现有机融合。
吴金波,二郎乡人,老党员、村长。曾任村党支部书记、调解主任,长期从事基层调解工作。 ,善于做好群众工作,具有丰富的调解经验,形成了金博调解工作的一套“四法”。 2019年12月6日,二郎镇首家个性化调解室金博调解室正式成立。建立了懂法律、懂政策、懂民情、覆盖基层和各行各业的专兼职结合。人民调解小组。
截至目前,全镇有优秀调解员41名,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6件,其中疑难复杂纠纷18件,调解成功率为100 %。调解员吴金波还入选安庆市优秀人民调解员。
“我们提倡'六个一个'工作方法,即'一张笑脸、一杯茶、坦诚沟通、一份详细记录、一个负责任的干部、一个温暖走心走访,拉近干部与群体的距离,所谓基层调解工作,就是用老百姓的“法”,老百姓的“事”。在农村,我们很熟悉与人相处,地方熟悉,情况熟悉,谁都可以信任。,肯给面子,你一步,我一步,事情就会容易些。”吴金波说道。
二郎镇除了发挥新乡先贤的中介作用外,还积极探索嘉研宜兴在先贤文化中的人文价值,发挥文化底蕴五圣中,多次开展学诗讲党史、快板民歌、振兴等活动。 (苏松容传媒邓娟周中)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1/0909/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