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演出,全民共享,平凉这场文化“大餐”完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0家院团,100场演出,吸引线上线下220万观众。 平凉市建党百年·初心如磐·同心筑梦--百场文艺惠民巡演于7月31日落下帷幕。 精彩歌舞为恵民巡演增色。 大型现代眉户剧、红色戏曲晚

10家院团,100场演出,吸引线上线下220万观众。

平凉市建党百年·初心如磐·同心筑梦--百场文艺惠民巡演于7月31日落下帷幕。

精彩歌舞为恵民巡演增色。

大型现代眉户剧、红色戏曲晚会、专题文艺晚会、传统折子戏、革命样板戏、情景剧、大型音舞诗话……节目紧紧围绕红色主题,重温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以不同艺术形式呈现,碰撞出火花,带给平凉市民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在家门口就能观看文艺演出的群众直呼过瘾,沉甸甸的文艺惠民举措、惠民诚意从这里发出,从而激荡起更多的欢声和笑语、祝福和礼赞,成为2021年春夏平凉人最温暖的记忆。

创品牌 出精品 惠民生

4月15日,由平凉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平凉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平凉市委宣传部、平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平凉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各县(市、区)委宣传部与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协办的平凉市建党百年·初心如磐·同心筑梦--百场文艺惠民巡演在平凉大地上拉开帷幕。

《崆峒山下》剧照。

百年岁月如歌,风雷激荡;百年征帆高悬,乘风破浪。如何用文艺的形式,生动展现党的百年历程,伟大成就;如何在艺术形式上创新、出彩,带给广大群众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参加文艺惠民巡演的10家文艺院团可谓做足了工夫。

扶贫剧目展示我市攻坚克难、扶贫扶志成果。由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创的大型眉户剧《崆峒山下》是本次巡演的重头戏。对于这部已打磨3年的剧目,在此次惠民文化巡演前,主创团队还在结构框架、故事情节、灯光舞美、音乐唱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调整和丰富完善,对人物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删减了不必要的台词,情节更为简洁紧凑;贯穿了“吃了个灯草,说了个轻巧”等方言、俗语,既有利于观众观看又兼具崆峒地域特色;将交响乐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创作时遇到难题,负责人蒲虎勤到处取真经、理思路;排练时演员从早晨一直忙碌到夜幕深沉……4月20日,当这部在全国获奖无数的剧目再次亮相舞台,在眉户曲折婉转的音韵唱腔中,观众被舞台上鲜活的扶贫干部形象深深打动,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

崆峒山演艺有限公司演出的舞蹈。

红色戏曲晚会全方位展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市泾河艺术剧院精心创排了戏曲晚会《党的光辉照我心》,亮出红色家底,以镌刻着红色基因的作品勾勒出伟大历程中一个个鲜活身影。整场演出,既有传统戏曲的绵长韵味,也有现代戏的铿锵节奏;既有荡气回肠的革命爱情,也有戎马生涯的家国天下,使得这场演出在精彩纷呈之外,更显鲜活魅力。

“我们这次的亮点是有好几个原创作品,像戏歌《百年华诞颂党恩》等,是我们邀请了市文联主席李世恩作词,关来强作曲的,凸显了文化工作者对党的深情与感恩、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演出时好评不断。”剧院负责人慕世斌说。他还告诉,在接到巡演任务后,剧院全体主创人员从前期策划到最后的执行,从接到任务开始到晚会的最终呈现,大概用了1个月的时间,因此无论导演组还是执行组,都在加班加点的工作,用披星戴月这个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古槐长歌》演出现场。

原创音舞诗话剧作《古槐长歌》,以多元化的舞台艺术和先进的视觉技术,以叙述和写意并重的方式,生动展现在崇信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凝聚团结奋斗的澎湃伟力。此剧由国家一级演员秦等梅创作、导演,崇信县龙泉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演出。此剧从筹备到演出,所有演职人员心中都只有一个信念,让观众真正对的波澜历程和崇信的巨大变化产生共鸣,以此传承百年红色基因,激荡未来发展动力。领唱、男女对唱、大合唱、舞蹈、情景剧、快板说唱、老腔、诗朗诵、现代串烧……演员们在台上倾情表演,历史画卷在观众面前缓缓铺开。“记忆”“逐梦”“展望”3个篇章串起百年来带着崇信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画卷。

《咱们的领袖》剧照。

音乐情景剧《咱们的领袖》用匠心独具的舞台呈现形式,塑造了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艺术地再现了一代领袖伟人的胸怀、诗人的性格、学者的渊博,构成了全剧史诗般的气魄。“去安源”“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军民团结大生产”等6大篇章引导着观众去探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此剧由平凉市崆峒区广成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创编。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1/0809/1451.html



上一篇:文化关注|书香满和平“学四史 游和平”走进五大
下一篇:海北州举办王洛宾音乐文化旅游节西海音乐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