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化论坛》期刊栏[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方[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是多[01/26]
福建: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新光彩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新社福州7月27日电(闫旭、赵开林山) 从“碧水丹山、七秀架东南”的武夷山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土楼,人与人三方结合的缩影,到闽南燕尾曲马背红砖古屋;从被誉为“
中新社福州7月27日电(闫旭、赵开林山) 从“碧水丹山、七秀架东南”的武夷山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土楼,人与人三方结合的缩影,到闽南燕尾曲马背红砖古屋;从被誉为“南溪古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到细长悬丝下演绎生活方式的木偶……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福州召开,福建。散布在巴闽大地的文化瑰宝和自然宝藏展现在世人面前。
保护:凝聚
如今,武夷山被誉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武夷山人民记得,这背后,中国著名昆虫学家、原福建农学院教授赵建柱功不可没。
1978年,一篇题为《福建农学院赵建柱教授紧急呼吁保护崇安县世界著名生物资源》的内参,引起了中国高层的关注。
崇安县是武夷山市的“前身”。 1970年代后期,该地区森林遭到砍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赵修复了建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第一个号召,“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几年之内,这个举世闻名的生物模型标本产区就有被摧毁的危险。”
随后,福建立即开展现场检查,并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 1979年4月,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成立; 7月,国务院批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
闽南传统红砖建筑是闽台传统文化的重要物化形式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2010年,金门提出与厦门携手申请红砖建筑遗产。
“闽台红砖建筑的联合应用,既是共识,也是基础。”厦门理工大学副教授王元珍经过长期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闽南红砖建筑保护与联合应用进程的建议》。2012年,与厦门大登郑氏聚居地、泉州南安蔡氏古宅共同申报的闽南红砖建筑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初步名录》。
传承:留住“乡愁”
“借世界遗产公约之势,在世界文化舞台展示福州寿山石雕的悠久历史,传承创新与精湛技艺。”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立中的一个小目标。
“寿山石雕艺术经历了15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雕刻技法、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新时代,寿山石雕艺术也应该立足于当代文化和文明,是时代的遗产,是山水的写照。”陈立中在创作中摒弃了唯石论,推崇石头独特的自然美,赋予石头新的生命,创作了一系列寿山石刻精品。
“我们也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示我们的非基因遗传和继承者的秩序。”多年来,福州寿山石雕队伍从数百人发展到数万人。陈立中 通过成立寿山石雕工作室培养人才。
在福建,许多非世袭的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都扎根于巴闽大地鲜活的手工艺文化。他们延续文化发展的记忆,保留“乡愁”。
激活:探索创新
7月25日,“泉州:松园中国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个世界遗产。听到这个消息,泉州古城解说员李子瑜欣喜若狂,“这么多年的遗产申报,每个人都有一种文化使命感。 ”
在这里,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泉州说古”的队伍,在每一条街巷为路人和游客讲述着古城的故事,成为一个重要的推动者和名片。 “振兴泉州古城”。
“通过“讲古人”弘扬古城历史文化,让当地人更爱家乡,让外地人了解泉州。在李子瑜看来,从环境卫生到文化传播,个人都可以成为信使r、“世界遗产应该与泉州当地人多一些文化联系,让当地人真正关心这座古城。”
“80后”归国留学生陈旭游历过来到福建畲族村落十余年,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服饰中寻找当代服装设计灵感,将民族特色转化为工艺时尚元素。然而,她的目光远不止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看人、看物、看生活。”
陈旭以文化创意发展为方向,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青春红”“筑梦之旅——佘族的舍利技能与技艺”项目组与福建省多个畲族村落签订合作协议,带领学生团队将传统服装工艺转化为实用产品生活,将设计成果传递给畲族和手工艺人,引导他们升级产品,对接电商平台,让畲族人以活泼的方式传承传统技艺,实现居家创业,脱贫致富。
在陈旭的带领下,众多畲族大学生加入畲族科技传承与创新团队。在福建至今,仍有不少年轻人“闯入”非基因传承和文物修复领域,带来新的视角和创新的技术,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中熠熠生辉。 (完)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1/0727/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