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文化滋润受众心灵《追寻——红色家书背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7月17日,随着节目《抗疫时期的爱情》最后一集播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阅读之声推出百济融传媒专题节目《追寻》。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以下简称《追击》)完

7月17日,随着节目《抗疫时期的爱情》最后一集播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阅读之声推出百济融传媒专题节目《追寻》。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以下简称《追击》)完美收官。

(主视觉海报)

一百封家书,一百人朗诵,一百个故事,凝聚了一百年的党史。 《追击》??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字为切入点,通过姜文丽、何冰、胡歌、易倩倩、李丽红、李业墨、康回、任鲁豫、朱迅、尼格玛特叙事,通过音频、视频、海报等多种表现形式,身临其境地讲述过去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家庭和国家的初心使命、责任和情怀100年。

《追寻》自4月9日开播以来,以“新视角、新形式、新表现”回顾百年党史,以真实的故事和真情赢得各方关注和赞誉情怀。截至目前,#追寻党历史百年记忆#和#追寻红家书背的故事#在微博上已经看到近6亿双话题;节目相关内容微博总浏览量突破2000万,快手总播放量突破900万。音频播放总数超过600万;覆盖央视新闻、央视、云听、央视、央视、央视文学等平台2.5亿用户;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播出节目深度报道。

跟随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场感性而真诚的演讲

“作为一个年轻的演员,我很荣幸能够以这种方式向更多的年轻人讲述党的历史。从这些红字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会死的初衷。和信仰。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好好传播和弘扬这种红色文化。”青年演员张一山在参加《追击》播出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九十七年前,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写道:“孩子与人天性不同,最讨厌的是名利,所以对父母抱有消极的期望,但这就是他们想要的。,无事可做。”并表达了投身革命不回头的决心。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邓恩明。张一山在节目《追寻》中深情背诵邓恩明父亲的信,让我们感受到了热血和忠诚。这一集播出后,#张一山读邓恩铭致父家书#阅读量超过400万,并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烈反响。

(演员张一山海报)

“宝贝,我很明确的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 《追击》??第九集《英雄妈妈写给女儿的信》,由居家读书人、小演员刘敏涛深情朗读女主角赵云霄写给女儿的遗书。薄信笺,短纸,长爱。赵云霄生前将这封遗书塞进死囚墙的裂缝中,当时她的女儿启明只有1个月零10天大。母爱总能刺透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面对折磨和死亡,赵云霄始终不屈不挠。这封信见证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演员刘敏涛海报)

给家人的一封信证明了革命先辈始终如一的初心,更证明了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风轻水冷,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追捕》第19集讲述了1930年8月27日烈士邱谷怀在逝世前留给党组织的遗书。“同志们,你们赢了,请不要忘记我们。”这简单的一句话,体现了革命先辈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民族国家的热爱。他担心的不是他的名字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他害怕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信仰,以及同伴们用鲜血观望的初衷,都被后人遗忘。在家读书的任杰,在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时代变迁,沧桑巨变,但英雄们对党的忠诚和信念的坚守,历久弥新。这就是家书的力量。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墙上刻着邱谷怀的遗言)

通过对《百家信》的深入挖掘,《追寻》串联起一段感人的红色过去。字里行间充满了家国情怀,共产党人为革命理想而流淌的血脉更是藏得更深。坚定信念,通过“百人读书”的形式,让党的红色基因与观众同频共鸣,扎根灵魂,收获精神滋养和能量,同时铭记历史,汲取智慧和前进的力量。

追寻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泉

这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

如何生动立体地展示中国共产党100年历程,真正让红色文化听到、记住、传播开,是主题创作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更是新闻前沿的实践。 “四力”实战检验。

《追寻》主创团队突出“百年”关键时间节点,用脚践行责任,用眼力发现真相,用脑力深思,用笔说真话,创造性地打造“百年党史”。 “四百”内容结构以“百藏”、“百家书”、“百人读书”为核心,以小剪辑呈现大主题,集党史、史实、故事于一体,充满了情感和理性。生动。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1/0718/1291.html



上一篇:小学文化的我娶女硕士为妻子,新婚之夜苦不堪
下一篇:2021年万犇文化科技集团年度战略合作新闻发布会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