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先行:服装行业升级发展的“产业密码”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自古被称为“服装之国、礼仪之国”,其文化属性植根于服装行业的血液。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服装行业正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开始

中国自古被称为“服装之国、礼仪之国”,其文化属性植根于服装行业的血液。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服装行业正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开始向行业渗透,寻求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创新和激活。同时,随着近两年国潮、国风服装的爆发,文化对服装行业的赋能作用更加突出。

转型升级

广东是我国服装产业的龙头大省,也是服装出口的主力军。 4月发布的《广东服装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报告》指出,以价值观和文化内涵为主要切入点,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被视为推动广东服装产业成为核心枢纽全球服装供应链合作。 ,中国新一代时尚品牌孵化成长的温床,全行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中心建设路径之一。

今年3月,“锦绣中华-20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在三亚上演。黎锦与手染香云纱绢丝、毛棉麻的结合,巧妙呈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创意设计的异想天开,形象地表达了黎锦的过去、今天和明天。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发起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伟表示,非遗服装的落地,就是要让它栩栩如生,让买买穿都方便。 “创作着眼于黎锦服饰的未来,一方面在创意上突破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利用图案的视觉冲击力和辨识度,传播黎锦的图腾符号。民族。让民族文化融入国际时尚。”

前不久,北京精工制衣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轻工技师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产品的创造中,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以往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产业的融合更加广泛多样。在文化和旅游部民俗发展中心副主任荣树琴看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展望未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保护和文化基因起源的探索,它将成为中国传统和当代最耀眼的身份标志。

当前的“汉服热”也从侧面反映出,在社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东方美学正在回归。相关统计显示,2021年汉服粉丝人数预计将达到689.4万,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101亿元。在四川大学创意管理学教授杨永忠看来,“汉服热”的出现并非偶然。一方面,这是创意经济时代个人消费升级的内生需求。另一方面,汉服的抢眼回归,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已经成为时代的共鸣。

此外,跨界联名方兴未艾。 《2020全球时尚IP白皮书》指出,随着中国时尚消费持续增长,IP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品牌联名、IP授权等多种方式打通线路。上海时尚IP产业发展迅速,消费者数量和消费金额快速增长。

守正创新

2020年,李宁×故宫·宝云楼联名系列正式发布,包括卫衣、T恤、鞋子等单品。两大国民IP的携手,回应了年轻一代对国潮的消费偏好。这不仅是供给上的创新,更是观念上的转变。大约在这个时候,太平鸟的“木兰合作系列”、特步的“少林系列”、左居的“东方特色”、七只狼的符兽祥瑞胶囊T恤已经上市,备受青睐被消费者... 品牌越来越注重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民族精神,包括美意的传递、个性命题的表达、中国文化的植入。

日前发布的《新国货618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今年“618”期间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物车被国货“承包”,而国货新已成长为新消费的主角。以李宁为例,2021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将是2020年同期的6倍。这也进一步说明,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富含传统文化元素、更符合国货的新品具有消费特征和心理习惯的人成为他们的“社会符号”,消费者从追求洋品牌走向掀起“国粹”风潮。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文化时尚的兴起意味着文化创意设计成为当前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多项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在“打造制造新优势”方面,明确提出“以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为重点,推动日用品、礼仪休闲用品、家用电器、服装服饰、家居用品、数码产品、食品、文体用品向创新创造转变,增加多元化供给,引导消费升级。”

今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提高日用品、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服装等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设计水平。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为推进纺织服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后公布了五批纺织服装创意试点园区(平台)。产业,加强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能力建设和自主品牌建设。2017年以来,工信部先后公布了五批纺织服装创意试点园区(平台)。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1/0707/1212.html



上一篇:王思聪成立新的文化公司,网红界祖师爷要卷土
下一篇:中国各地特色蘸料,也是美味的火锅文化啊!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