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新曲山艺海”,济南动起来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众日报记者 王健 德云社山东项目开始施工,开心麻花山东总部将落户济南高新区,脱口秀俱乐部、各类传统曲艺演出也都越发活跃—— “新曲山艺海”,济南动起来! 3月28日上午,

大众日报记者 王健

德云社山东项目开始施工,开心麻花山东总部将落户济南高新区,脱口秀俱乐部、各类传统曲艺演出也都越发活跃——

“新曲山艺海”,济南动起来!

3月28日上午,位于济南市山大路与花园路交叉口东北侧的山东德云文化广场举行项目施工启动仪式。该项目计划明年底投用,将打造成为以德云社剧场为核心,集相声、京剧、曲艺表演、曲艺教育、文创展示、婚庆餐饮等多业态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大众日报官方微博发布该消息后,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转发并评论称:“我很期待。”

你期待吗?近年来,济南的传统曲艺演出越发活跃了起来。济南市曲艺团、江湖艺社、广兴书场、东荷西柳曲艺社等演出不断,再加上已在济南西城开始演出的开心麻花以及刚刚开工的山东德云文化广场,济南重现“曲山艺海”风采的步子,越走越快。而今年的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提升泉城文化影响力,扩大杂技《泉城记忆》等品牌效应,推动山东德云文化广场、开心麻花剧场建成运营,彰显新时代“曲山艺海”风采。

从“词山曲海”到“曲山艺海”

“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老济南与北京、天津一起并称为曲艺三大码头。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曲艺之乡,济南“曲山艺海”的美名享誉神州大地。

济南为什么能被称为“曲山艺海”?位于市中区万达广场北侧民康街26号的济南曲山艺海博物馆里就有答案。

该馆通过文字图片展板、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复原景观、微缩模型、名人雕塑等展示手段,以曲艺地域史发展为主线,充分阐释了济南曲艺历史的渊源脉络、沿革变迁,详细反映了近现代时期济南的传统曲艺种类、演出场所和代表人物,以及济南当代的曲艺成就。

济南的说唱艺术发轫甚早,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自西汉以来,汉代乐礼文化在济南一带大为兴盛。1969年,在无影山出土了一组“西汉百戏陶俑”。陶俑共21人,其中乐工、表演者和观赏者各7人,充分展示了汉代“百戏”钟鼓齐鸣、笙瑟悠扬的盛大场面。这也说明,在西汉,济南的“百戏”艺术已相当发达。

济南“词山曲海”的美誉在明代出现。明代戏剧作家李开先把济南的戏曲传统推向高峰,其《宝剑记》,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收藏了大量戏曲书籍,有“词山曲海”之誉。

清代济南的戏曲演出十分活跃,为济南开埠后成为“曲山艺海”奠定了基础。在泉城路芙蓉街南口,清末小说家刘鹗描绘的“黑妞白妞说书唱曲”的场景被雕刻得栩栩如生。

1904年,为了与德国争夺商业上的主动地位,济南在胶济铁路通车前自开商埠,逐渐转型为一个商业城市。活跃的经济刺激了人们对戏曲娱乐的需求。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也为济南与北京、天津之间的文化交流及全国戏曲界的名家大腕荟萃济南提供了很大便利。全国各地戏曲名角争相到济南演出,包括京剧名角金少山、余叔岩、李万春以及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群星璀璨,盛极一时。而梅兰芳第一次来济和其他名角合作演出《霸王别姬》,更是大为轰动。

当时济南的曲艺场所集中在“一里方圆”和两大商场一带。“一里方圆”指的是南北经一路至经四路、东西纬三路至纬六路一带,两个商场则指新市场和大观园。当时著名的书场包括大观园书场、南岗子书场、趵突泉书场、劝业场书场、人民商场书场、西市场书场、萃卖场、明湖居、进德会和北洋大戏院。

这一时期,济南出现了曲繁戏茂的局面,尤其以说唱艺术最为活跃。20世纪20年代前后,人们开始以“书山曲海”来称誉济南说唱艺术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曲艺”一词开始广泛使用,并逐渐成为当时说唱艺术的专用词。这时的济南曲艺,遇到了历史上的另一个高峰时刻,吸引了外地曲种纷至沓来,出现了很多专业与业余的曲艺队,“书山曲海”衍化为“曲山艺海”,即“曲如山,艺如海”。

到20世纪60年代,济南市区有曲艺团8个,其中国营的有济南市曲艺团、山东省曲艺团,民间职业团体有明湖曲艺队、历下区曲艺队、市中区曲艺队、天桥区曲艺队、槐荫区曲剧团、晨光茶社相声曲艺队,演职人员达260人。曲种有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竹板书、数来宝、单弦、相声、评书等。济南曲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演出水平。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1/0419/676.html



上一篇:“足不出境”,港澳居民也可在珠参加社保医保
下一篇:红旗渠登上2020年红色文化型景区品牌50强榜首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