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或曾与亚洲文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赵妍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发掘现场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近段时间以来,对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的挖掘工作正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赵妍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发掘现场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近段时间以来,对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的挖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中,引起中国社会强烈关注。1986年发掘的三星堆“1、2号祭祀坑”出土了大量造型独特、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让国人和世界惊叹不已。另一方面,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遗址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多位考古专家认为,三星堆的发现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证明,也昭示了中华文明和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可能性。

长期关注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施劲松表示,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揭示出一个过去不为人知的文明,这类缺乏文字和文献背景的考古发现用“实物”建构着关于过去生活的历史,而三星堆的重大发现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图景的认识。“尤其是1986年发现的两个器物坑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金器、象牙、玉器等,这些遗物的内涵是非常独特的。比如说有写实的青铜人物的形象、有非常具有象征性的青铜的太阳形器、神树,还有很多表现祭祀场景的器物,同时也有代表王权的金杖,(三星堆)这个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包括王权和神权是并存的,这和同时期的商文化并不相同。包括城址和大型建筑的一系列重要发现,说明成都平原在当时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早期的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指出,三星堆的发现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证明,“三星堆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在商王朝的核心地区之外,存在的一个很有特色的一个青铜文明,现在看来它应该是古蜀文明。中华文明我们经常说是多元一体、多源起源、各具特色,最终形成的以中原地区黄河中游为中心的格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古蜀文明的发现,应该说是多元一体格局的一个有力证明。”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等。王巍表示,三星堆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也独树一帜,“虽然各地各个古老文明都有青铜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阶段,但是我们的青铜文明独树一帜。可以说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是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和手工体系,同时它又很有特色,它的人像和神树等。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在原有的我们已经熟知的夏商周青铜文明的基础上,可以知道周围的一些方国也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造,技艺高超、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精神内涵丰富的遗物。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星堆是独树一帜的,是独一无二的。”

考古专家认为,三星堆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明,不仅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西北地区文明联系紧密,或许还与古代亚洲国家有着文明的交流与往来。施劲松说:“比如说三星堆的青铜器、金器在类别和艺术风格上面都和西亚的一些同类遗物比较相近,所以当时(学界)提出一类认识,有可能三星堆的文化是在本地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但是也吸收了包括中原的商文化,还有西亚的一些文明因素,形成了一种复合性的文化。传播的路线可能就是从西北到西南,这是一种推测。包括大量的象牙、海贝也可能是从印度或者从其他地区传入的。”

早在2006年,三星堆就和金沙遗址、古蜀船棺墓一起,以古蜀遗址群的名义被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尽管目前没有正式提名申遗,但在施劲松看来,古蜀遗址群已具备世界文化遗产资格,“在这几千年来在成都平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包括宝墩文化的城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还有东周时期的船棺墓葬。这些遗存首先说明成都平原区域的古代文化是非常繁荣的,而且是独具特色的,表明了文化的多样性。其次,这些遗存也充分反映了一个区域的文化是怎样发展、演变、融合的。所以从一个区域的考古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是怎么样形成发展的。从这些方面的意义来看,我认为是完全具备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

如今,三星堆新祭祀坑的挖掘工作正在进行当中,集合了国内多学科的考古人员和最先进的技术。专家认为,新的文物的出土以及后续的研究工作将回答更多的疑问,并为下一步的保护、申遗等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参考。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zonghexinwen/2021/0320/503.html



上一篇:育才幼儿园开展“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
下一篇:三星堆考古“再惊天下” 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