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化论坛》期刊栏[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方[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是多[01/26]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价值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许心愿,女,安徽舒城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李秋晨,女,安徽淮北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
许心愿,女,安徽舒城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李秋晨,女,安徽淮北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历史逻辑及思想教育研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现如今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需求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由单一性需求向多元化需求不断靠拢,这也使得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明确文化在人民美好生活中的价值内涵,创造出更多丰富人民生活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新时代下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文化与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耦合
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类通过实践所创造出的智慧的结晶。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即按照“人”的标准和理想改变人自身及其外部世界,使之美、善、雅、文明[1]267。马克思认为,人不仅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还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改造外界环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基本的东西,就需要物质生产劳动,人类的第一个历史事实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劳动”[2]531。可见,吃饱穿暖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需要是促进人类进行实践的最原始驱动力量。但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有着根本的区别,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人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3]274文中所提到的内在尺度实际上就是一种评价标准,这是因为人的需要不是盲目的需要,而是一种有指向性的需要,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已经懂得趋利避害,在满足这些需要的同时就形成了一种判断人们实践行为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标准产生于人们每天的现实活动之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享受价值、实现价值,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时,“好”与“坏”成为了最直接的价值评判依据。
通过内在尺度和对于“好”的追求,人们不断进行社会实践,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构成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社会实践概括来说是一种文化实践,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好”的期盼。文化的价值是优化、提升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引领下,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生活让人更加成为“人”,不断地按照“人”的标准生活,从而更加美善、高雅和文明。有了这一标准,做人和生活便有了准则,违背了这些准则便会觉得羞耻和罪恶,才能促使人们克服自身缺点,避免发生野蛮、不文明的现象。“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120。“成为人”的需要使人有了自由的本质,才有了对自由的追寻,有了真、善、美的体验,才更加激发人朝着更好、更美、更文明的生活迈进。无论何时,美好生活都是有价值的、充满幸福和快乐的生活,虽然离不开物质层面创造的衣食住行、教育环境等外在条件,但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是文化所赋予的,脱离了文化的属性,生活的美好就无法显现出来了。文化之于人类生活,类似于马克思笔下的“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2]191,没有音乐感的耳朵不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同样,没有经过文化的塑造就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文化赋予了人们“音乐感的耳朵”去追寻生活的美好。离开了文化的浸润,波澜壮阔的海洋也只犹如一潭死水,广阔无垠的大漠剩下的是满目荒凉的黄沙;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凡尔赛宫都只是冰冷的建筑,失去了文化层面的价值,便很难在生活中发现美好并且获得感动。在物质水平得到了一定累积的当下,有不少人浸于物质财富的贫庸中,但最终会“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5]52。
面对这种情况,文化恰好为人们搭建了跳出物欲漩涡的踏板,物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人们需要的是每个人自我的完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的是家庭中亲情的温暖,爱人之间的相互依恋,朋友之间的信任和支持,这些既是美好生活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也是作为人的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给人们带来了生活安定、精神有所寄托的内在满足和幸福感。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qikandaodu/2021/0619/1109.html
上一篇:雷锋精神与中国之治
下一篇:分析医院文化与党建结合的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