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化论坛》期刊栏[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方[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是多[01/26]
李子柒网络走红的美学反思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李子柒的短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与她短视频创作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她创作的视频题材基本上源于其日常生活的纪实,以自然为背景,呈现了乡野美食和古老文玩的制
李子柒的短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与她短视频创作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她创作的视频题材基本上源于其日常生活的纪实,以自然为背景,呈现了乡野美食和古老文玩的制作过程。李子柒视频的走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现实生存的窘境以及对于美的反思与追寻。
一、背离自然的伤怀
李子柒几乎所有的视频,都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她所有的足迹和活动都在自然的帷幕之下,生活在乡野之中,与自然和谐诗意地融为一体。这触发了视频前的观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情愫。
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对于自然的思考和认识是人类普遍而永恒的话题。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鸿蒙时期自然神秘莫测,人类对自然的情感比较复杂,既充满颤栗和恐惧,又怀有崇敬与依赖,自然显然被赋予了神性。人类运用理智认知自然本性之后,神性自然便逐渐隐退。宗白华认为,自然美的发现是在魏晋时期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人类以自己的深情和性灵照亮了自然,诗意与浪漫情怀获得了极大的释放。[1]据《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2]“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3]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曾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多么希望你能知道我单独自由自在地漫游于山中、林间、溪畔所得到的无比快乐!”[4]这些都表明,人在自然的怡情忘我中,精神和灵魂能够获得完全的放松和巨大的愉悦。虽然人理想的生存状态是在自然之中自由自在,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对自然的崇拜、依赖和寄情逐渐不复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悖离。
马克思曾指出,“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方面失去生活资料”,“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5]在此,马克思意谓市场经济的资本运行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海德格尔则说:“生活在城里的人一般只是从所谓的逗留乡间获得一点刺激。”[6]在城市文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抑制和戕害之下,人对城市文明已然厌倦和麻木,而只能在“逗留”自然和农业文明时获得些许快适。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认为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并不是出于对象本身,而是由于自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观念。我们在自然中会发现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静谧,感受到自然律内在的必然性和永远。席勒所说的自然是广义的,他认为人之所以喜爱自然对象,缘于自然代表着我们失去的可爱的童年,因此它在我们心中就引起一种伤感。[7]
人类在童年时代与自然是统一的,正如歌曲《童年》所唱:“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童年时代,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玩耍嬉戏,足迹踏遍故乡的大地,而近代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对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人与故乡背离。因为自然曾经承载了我们无尽的欢乐,现在却代表了我们的理想,“我们试图通过审美教育回归自然,恢复已经遭到近代文化割裂和摧残的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因此喜爱之中又夹杂了一种崇高的情绪。”[8]
现代社会的人,是不断寻求发展的人,人类甚至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人们的目的是获得超越现实与主体乃至超脱生存与毁灭的力量,以求获得永恒性的存在。殊不知,我们却越来越陷入虚无的泥淖。当我们追寻曾经的童年与自然的美好时,现实强烈比照所显现的反差使我们蓦然醒悟与悔恨。我们如同迷失在森林戈壁的孩童,又试图转向回归的路,祈寻精神栖居的家园。李子柒的视频呈现的是农业文明的慢生活节奏,真切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生活的古朴和诗意,这正契合人们内心对自然、童年、故乡的向往和眷恋,引起人们强烈的审美共鸣。
二、历史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人对外在自然的感知喜爱,并非单纯地建立在不假思索的瞬时感觉基础之上。恰恰相反,它还关乎人类的文化记忆痕迹。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自然的归属感沉淀了丰硕的哲学沉思。李子柒视频的表现性,除了视频本身的视觉式样的唯美之外,还在于人们从视频中看到的画面,唤起了人们记忆储存中的意识和情感。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qikandaodu/2021/0617/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