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化论坛》期刊栏[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方[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是多[01/26]
论牟宗三的理气观兼释文化与科学之问题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理与气是中国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理最开始是指事物的形式或规律①;气是指构成万物又极其细微的物质材料②。在宋代以前,理和气是
一、引言
理与气是中国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理最开始是指事物的形式或规律①;气是指构成万物又极其细微的物质材料②。在宋代以前,理和气是各自独立的概念,没有被当做一对密切相关的范畴来考察。宋代以后,理与气才成为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并且理气关系问题成了儒学的重要论题。北宋时期的二程将理提高到了本体的地位,并且认为理“兼赅自然之理与道德应当之理”[1]107。二程认为理是比气更为根本的概念,理是气之所以然,理和气的关系就是形上与形下的关系。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观点并加以发展,认为理既是物之所以然,也是人事之所当然。朱熹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子文集·答黄道夫书》)他认为理是最重要的概念,是生物之本,气是次一等的概念,为生物之具。此外,朱熹还提出了理先气后、理主气从、理生气等观点。明代王廷相则认为气为理之本,理不能离开气独存。他说:“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慎言》)又说:“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太极辩》)这即是认为气是高于理的概念,理的存在必须依赖气。总之,自二程体贴出天理以来,理气关系就成了儒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牟宗三在其早期最重要的著作《认识心之批判》③中就对理气关系做过精彩的阐发,但目前学界对该书的关注较少,对于牟宗三的理气观亦没有论及。本文试图对牟宗三的理气观进行系统研究,并揭示其意义。
二、 牟宗三理气观的内涵
1. 理本气末
关于理和气的基本含义,牟宗三认为理是本体性的概念,气是物质性的概念。他说:“然本体并非组合物,它又无潜能无材质,依是本体必只是一个理,或纯理,即纯型纯陷之理。”[2]583这就是说理是用来表达本体的概念。作为本体的理不是材质的,而是“灵明的”,牟宗三亦称之为“神智”。“本体论的知是神智之主宰性。此则内在于一切而润泽之而主宰之。”[2]586作为本体的理可以主宰、润泽万物,因此,理亦有规律的涵义。“本体自知,故亦自意;本体知他,故亦意他。自意,故本体自身为至善;意他,故其他一切亦至善。”[2]587本体自身为至善,因此,理也具有道德的涵义。概言之,牟宗三认为理作为本体,既是主宰万物的规律,也是道德的根源。
关于气,牟宗三说:“因知识世界中现实之所以为现实正因为有体,因而必有潜能必有物质之成分。吾人即由此可以直接分析出此‘物质的气’。一言气,则物质成分不只是抽象的纯物质,所谓绝对的料,因而此具体之物质其自身必含有物质的力,否则,现实世界不能有‘变化’一事之呈现。此物质的力即由变化一具体事实而直接抽绎出,此并无形上之意味,亦不可实为形上之假设。乃纯为物理事实也。物质而具之以力,吾人即名曰‘物质的气’。”[2]611牟宗三认为气不仅是从现象世界抽象而出,是构成物体的材料,而且含有力,具有变化性。也就是说气既具有物质性,又有变化性。
牟宗三看来,理是比气更为根本的概念,理是主宰气的本体,气是生成物的材料。理可以运转气,但气不能运转理。他说:“盖物质之气,若离开创造之当然之理,即只为潜能之惰性,若终于离开创造之当然之理,则必干枯而断灭。……是以不能以物气为首出而言其实现理也。只能以当然之理为首出,而言其实现气之如是如是变。”[2]620“物气本身虽有力,而因其为物力,故有物质之惰性。脱离本体,则物气即归于惰性而不复能成变化,其所成之局为死局,逐渐干枯而归于毁灭。故物气之变必不可脱离本体,必赖本体神气之鼓舞。”[2]612这即是说气不能离开理而独存,若离开理的主宰、统摄,气只能归于毁灭。气虽有力,但无神气④的鼓舞,物气之变终不可能。
从理本气末的角度出发,牟宗三坚决反对明代以来的儒学气本论。因为气作为物质性的概念,不能成为本体。若气成为本体,那么现实世界只能是一种充满惰性的世界。只有精神性、超越性的理,才能成为主宰、统摄宇宙万物的本体。理本气末的观点,是牟宗三对程朱的理本论传统的继承。⑤
2. 理气两层
理本气末,则理气为两个层级的概念,二者有清晰的界限:理是形而上的,气是形而下的;理属于超越层,气属于现实层。兹不取理先气后为标题,尽管牟宗三也用过这个说法,表明理为形上的先。⑥但理先气后容易使人联想为时间的或逻辑的先后。其实,牟宗三想表达的是理、气为两个层级的概念。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qikandaodu/2021/0617/1095.html
上一篇:论语君子文化之怀德怀刑内涵分析及现实启示
下一篇:李子柒网络走红的美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