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宗教和历史的视角看文化心理学之发展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美国人类学家罗比特路威曾说过地理和遗传这“两盏鬼火”引诱人们走向了歧途,惯以用地理和遗传来解释文化并不恰当——“地理只吩咐:如此如此的事情是不能有的,如彼

一、引言

美国人类学家罗比特路威曾说过地理和遗传这“两盏鬼火”引诱人们走向了歧途,惯以用地理和遗传来解释文化并不恰当——“地理只吩咐:如此如此的事情是不能有的,如彼如彼的事情是可以有的,他可不规定哪些事情是非有不可的”[1],对于文化的产生偶然之力功不可没,当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就有可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东西。由此可见,并不是只有地理和遗传能完全解释文化,就心理学而言,各研究取向从不同角度对人的行为与心理过程作出了解释,每一套理论体系都有着自己的阐述系统,但如果囿于某一个范式中,往往发生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抑或是作出有限的解释。这时候,不如把眼光从此方投到彼方,从新视角扩展新外延。

心理学中关于文化的研究有三种,即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2]。文化进入心理学经历了从静态实体到动态关联的过程。文化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分别是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一方面,被研究的对象具备着当地的文化特征,当地文化与人的心理行为相联系,在不同文化下形成了不同的心理行为风貌,这被称为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从研究者出发,心理学研究本身就可以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构成了不同价值取向的心理学研究传统和心理学流派,这可以称之为心理文化[3]。起初,主流心理学跟随自然科学的角度试图用普遍的、统一的、一般性的结论来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过程,以西方为主导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主导着心理学的研究。因为自然科学的影响,一开始的心理学家希望能把人的心理和行为做拆分做归纳建立起一个明确的标准。在西方主流中的二元对立的条件下,强调非此即彼;然而,印度的宗教观念中,人们可以通过瑜伽,通过自我的修炼达到彼岸的境界;再者,中国文化中,遵从儒术,奉行圣人之言,崇尚中庸之道,体现的是一种非一非二的观念。据此来看,文化对心理的影响意义深远,因此自然科学的眼光不会带来唯一合理的解释,心理学研究中文化因素便不能被排除在研究设计之外。下面本文将从生态、宗教和历史三方面综述新视角下的文化心理。

二、新视角下的文化心理学

(一)生态视角

生态视角不同于纯地理视角,其不是从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为出发点研究文化,而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系列过程中产生的有关心理变量的差异。

作为环境因素的温度,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感知觉,也会影响到该生态系统下语言系统的进化。为了维持身体内的核心温度,热量在体内要达到一个平衡。比如,在寒冷的天气中人们闭着嘴巴,炎热的天气中张开嘴巴。根据这个过程,语言调节理论(The airco theory of language)认为呼吸道可以作为人们说话时调节热量的通道。发元音时,呼吸通道的口腔部分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热量得到释放,但是辅音的发音特点是通过收缩或关闭呼吸通道上的一个或多个点,以此来保存热量。所以许多的辅音发音应该是在寒冷气候中演化而来,元音发音是从温暖的气候中演化而来[4]。根据这个理论,可以推测在寒冷气候中的人们使用辅音发音的频率高于温暖气候中的辅音发音频率,反之。

气候是影响人们生存生活的重要因素,不同气候塑造了不同生活环境,过冷过热的气候会造成当地人的体感舒适度不同,进而产生心态上的不同,如不同气候下人们的性格倾向不同,常言道“北方人更豪爽,南方人更秀气”。之前一般以地域作为人群的划分依据,现在也可依托气候的类型和其影响下的群体心理状态的集群来做划分。气候类型和经济水平高低相互交织,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的需求不同,同时当地的经济水平对此又有增补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气候-经济模型(Climate-economic Theory),即气候需求与经济的交互对文化对心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气候条件恶劣但是人均收入高的挑战型地区,人们有能力应对挑战,所以彼此间联系不强,集体主义水平低;在气候恶劣且收入水平低得地区,人们需要加强彼此的联系应对困难所以集体主义水平较高[5]。由此看,生态系统中的气候、温度等因素,与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进行交织,共同对心理因素起到解释作用,并且天然地能进行跨文化的比较。

(二)宗教视角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或许是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或许是由于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抑或是心灵的寄托需要,宗教应运而生,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心理学家认为宗教能带来心灵的净化和精神力的提升,通过一些传统的宗教活动,人们与“更高力量”产生联系。漫长的进化中,传统隆重宗教活动得以简化,或者宗教思想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人们的一些个性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qikandaodu/2021/0617/1089.html



上一篇:赋予文化之魂提升英语语言能力
下一篇:文化反思与现代性梁漱溟与经典学家的道德对话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