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化论坛》期刊栏[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方[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是多[01/26]
中韩女性相关谚语对比分析基于概念隐喻视角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汉语的“谚语”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它原本代指人民群众代代相传使用至今的实用语句,到现在通常被称为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经验以及智慧在语言中的直
汉语的“谚语”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它原本代指人民群众代代相传使用至今的实用语句,到现在通常被称为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经验以及智慧在语言中的直接反映。现代韩文里谚语通称“??”,汉字为“俗谈”,可见中国文化对其影响至深。数不胜数的谚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以隐喻为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观念,适合用于研究隐喻认知。在中韩谚语素材中,女性谚语的数量居多,是特定历史的父权社会与男尊女卑观念的产物。通过了解有关女性的谚语,比较分析其蕴含的概念隐喻,可以得知中韩两国对女性的认识和态度。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隐喻理论,标志着隐喻研究正式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展开。他们在书中明确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语言、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经历、理解与感知另一种事物。”①由此,学界产生了一个新认识: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渗透于人类的思维过程中,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概念隐喻”是重要人类的想象机制之一。它高度概括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反映了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人对自然和世界有了早期而深刻的认识。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 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 (始源域/源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投射,“目的域”的理解依赖于“源域”的结构、意义特征,“目的域”的意义往往取决于“源域”。而“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具有的关联性表现在两个概念的“相似性”的认识。相似性作为谚语隐喻义的认知基础,在源域与目标域映射过程中能够突显出某一类似的特性特征。本文在接下来的中韩女性相关谚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的相关分析中,主要抓住源域来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韩女性相关谚语的概念隐喻对比
本文中文语料主要摘自由徐宗才和应俊玲主编的《俗语词典》(修订版)(2004),温端政主编的《中国谚语大辞典》(2011)。韩国语语料是采用???《??????》(1992)、???《????》(1997)、???《??????》(1998)中收集到的女性相关谚语为主。本文主要采用???的分类方法②,从“女性是动物”“女性是植物”“女性是事物”“女性是食物”四个层面的概念隐喻,从源域所反映出来的隐喻特征的角度去对比中韩谚语所突显的女性特征的异同。
(一)中韩谚语中“女性是动物”的概念隐喻对比
1.家禽类
家禽是与寻常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类动物,在中韩两国谚语的动物隐喻中,以鸡、马之类的家禽概念化的隐喻较为常见。在中韩谚语中女性被隐喻成家禽时,最大的特性为女性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 ?? ??? ???(如果母鸡哭泣,家里将会一团糟)”“??? ??(女人当家)”“懒鸡婆带不出勤鸡仔”。对母鸡(??)的隐喻将母鸡的习性及其作为家畜的从属属性都投射到了女性的概念上,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而对马科动物的隐喻,也是体现出在农耕时代女性的低下社会地位,如“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男”“娶来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 ??? ??? ???.(一个院子里都装满了母马)”。但可看出中国谚语倾向于将女性隐喻为妻子的身份,韩国谚语则侧重表示女性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2.非家禽类
在中国谚语中,非家禽类动物的谚语有将女性被比喻为黄蜂、仙鹤、老虎的隐喻表现,显示出了女性较为阴暗且处于从属地位的一面。如:仙鹤顶上红,黄蜂尾后针,两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最毒黄蜂针,最坏后娘心;世间三件休轻惹,黄蜂老虎狠家婆;虎凭山,官凭印,婆娘凭的男子汉。
以上中国谚语,用“鹤顶红”“黄蜂针”“黄蜂”“老虎”为源域,突出女性这一目标域“毒”“凶狠”的特性,还将老虎靠山隐喻为女性依靠男性,处于被支配地位。韩国则出现了狐狸、老鼠、燕子等动物源域。
?? ?? ????.(美女最后变成狐狸)
??? ?? ??? ?? ?? ??? ???? ??? ??.(男人逐渐成为长辈,女人逐渐变成狐狸)
??? ?? ?? ? ???.(女人挣的钱就像老鼠挣的钱)
?? ??? ?? ??,? ? ?? ??,?? ?? ??.(像冉冉升起的半月,丰盈的燕子,削后的栗子)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qikandaodu/2021/050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