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的酒曲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欧阳千里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很少有一种食品或饮料,像酒拥有如此多的文化元素。酒是物质与文化的结合,其中酒文化包含了酿酒历史演变与工艺传承,以及饮酒所衍生的酒具

欧阳千里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很少有一种食品或饮料,像酒拥有如此多的文化元素。酒是物质与文化的结合,其中酒文化包含了酿酒历史演变与工艺传承,以及饮酒所衍生的酒具器皿和诗词典故等。当今,酒文化如何赋能品牌发展,为此《中国名牌》特别专访了《中国酒业》智库专家欧阳千里。

《中国名牌》:酒作为一个穿越中华历史的文化符号,您认为它承载着什么样的文化价值?

欧阳千里: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中国白酒承载着数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内涵,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酒类饮料。酒的形态多种多样,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汩汩流淌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中国名牌》:中国各种社会习俗离不开酒,您认为酒文化拥有着怎样的文化地位?

欧阳千里:酒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如今,白酒继承酒文化的衣钵成为集大成者。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首先,白酒拥有聚饮的文化载体,人们请客吃饭、社交离不开白酒。比如中午两个小时的朋友小聚,短时间内要喝得尽兴又能拉近距离,喝葡萄酒可能效率低,喝啤酒摄入液体总量过高,喝黄酒可能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微醺状态,而白酒由于其度数高,可以在短时间内少量饮用便达到微醺状态。第二,白酒相比于啤酒、葡萄酒、黄酒,更加具有经济属性。啤酒、葡萄酒、黄酒等酒类保质期不如白酒,白酒的度数高,易保存,并具有“酒是陈的香”这一特性。放了10年、20年之后,白酒就拥有了收藏属性,具有溢价能力。

《中国名牌》:白酒作为蒸馏酒,酿造技艺有其独特之处。您认为,传统酿造技艺如何助力中国白酒品牌发展?如何让中国白酒品牌走向世界?

欧阳千里:在大多数酒企进入机械化、智能化造酒的时代,不少知名酒企仍然保留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酿造技艺。

有些先进经验一直流传下来,像二月二制曲、重阳下沙等古代酿造技艺,现代白酒保留了传统技艺中的大部分精华,在继承的同时进行了创新,比如,洋河推出的“手工班”便是一例。洋河认为,如果都是半工业化生产的酒,文化内涵难以进一步活化,需要让酒附有更多人的因素,体现工匠精神,其品牌价值能获得不一样的内涵。

白酒是特殊的快消品,要赋予白酒更多的内涵,比如说制曲仪式、下沙仪式、封坛仪式等均有助于增强白酒品牌厚度,让消费者了解一瓶白酒背后蕴藏的丰富故事,包含品牌故事、公益故事、工匠大师故事、奖项故事等。

而白酒品牌走向世界,需要中国白酒品牌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文化内涵提升,不论是营销活动,还是传统仪式活动要与文化相结合,做好白酒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讲好白酒故事才能让白酒品牌走得更好更远。

《中国名牌》:您认为,白酒品牌企业文化营销应如何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在文化营销活动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思考?

欧阳千里:目前,白酒企业应注重文化营销。

在新零售时代下,酒企更加注重“人、场、货”,比如酒企希望更多的意见领袖和忠诚用户来到企业厂房,亲眼看到产品是如何酿造、生产的,亲耳听酿造师傅讲述高粱如何变成美酒,并亲自品鉴,让意见领袖和忠诚用户把白酒喝得明明白白。

这类文化营销活动的重点是让意见领袖和忠诚用户感知与感动,而不是走马观花地逛一圈什么都没看明白就离开了。

要让意见领袖和忠诚用户变成酒企文化的传播者,讲出他们去过哪个酒厂,酒厂中的老酒库是什么样子的,粮食是如何变成了酒等,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酒企的文化营销便成功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则不是很成功。

与此同时,酒企在做营销活动时不应在酒厂、媒体或者品牌方这个角度上去思考,应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的把文化营销活动做好。

《中国名牌》:文明饮酒是酒文化的正确体现,现在国家提倡健康饮酒。您认为应如何应倡导文明饮酒、科学饮酒、理性饮酒的消费理念,从而营造健康、时尚的消费潮流?

欧阳千里:如今,白酒整体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加上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使得人均白酒消费量与消费频次都在下滑,未来会逐渐出现重度消费者经常喝,中度消费者偶尔喝,轻度消费者几乎不喝的局面,一旦形成这样的消费习惯后,理性饮酒、健康饮酒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少喝酒、喝好酒会成为主流消费观念。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qikandaodu/2021/0411/594.html



上一篇:武术文化对中华体育精神培育的功能
下一篇:中华茶文化的源流概念界定与主要特质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