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化论坛》期刊栏[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方[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是多[01/26]
关于大众对汉服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以西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传承和发展汉服文化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现实需要。我们要以汉服为载体,复兴和宣传汉服所承载的优秀文化,继承汉服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把这种文化用之于现代生活中,充
传承和发展汉服文化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现实需要。我们要以汉服为载体,复兴和宣传汉服所承载的优秀文化,继承汉服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把这种文化用之于现代生活中,充分与时代相结合。
一、调查实施
开展社会调查是探析大众对汉服文化认知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汉服文化、推动汉服复兴提出合理化建议。社会调查问卷包含22道题目,分单选和多选题。调查方式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形式,在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及周边区域发放问卷150份,共收回143份。本次调查对象以年轻人为主,也有部分中老年人。2019年10月1日-10月7日发放调查问卷,2019年11月1日-11月10日分析调查结果。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大众对汉服价值与文化内涵的认知
本次参与调查问卷的对象以16-28岁的人群为主,占总调查人数的88.11%,其中男性占30.77%,女性占69.23%,主要职业为学生。反映当下主要是青年学生对汉服抱有浓厚的兴趣,中年人对汉服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模糊,有的甚至只是见过却不知道汉服的具体名称。关于汉服文化宣传,应把宣传对象重点放在青年学生身上,因为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比较强,对中华传统文化比较关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什么是汉服”,虽然有58.04%的人认为汉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但也有39.86%的人认为汉服是汉族的服装、汉朝的服装;关于“汉服的定义”,有20.28%的人认为汉服就是中国汉代服饰,也有0.7%的人认为和服也是汉服的一种;73.43%的人对汉服不了解。由此可见,总体上大众对汉服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对汉服的内涵和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甚至存在误区。
(二)关于大众对汉服的兴趣和接受程度
关于“看到街上有人穿着汉服您会觉得怎么样”,有56.64%表示无所谓,各有所好,33.5%认为是复古行为,表示欣赏,也有7.69%认为是作秀,2.1%表示反对。
关于“如果有条件您会选择汉服吗”,43.36%的人群表示可以考虑,25.17%的人群表示一定会,23.78%的人群表示会,表示不会的人群占7.69%。
关于“如果您有汉服,会不会穿上街”,有50.35%表示会,但会看心情,有42.66%的人群表示不敢,会被别人当成异类,只有6.99%的人群表示一定会。
由此可见,总体上大部分群体是对汉服有浓厚的兴趣,也有部门人对汉服不接受,并表示反对,并且认为穿上汉服会被人嘲笑为异类。汉服的宣传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大众对汉服兴趣的激发还需要加大力度,抓住兴趣关键点,开展有关汉服的活动,让广大人群很容易接受汉服。
关于“您觉得汉服的价格是多少时能够接受”,大部分把价格区间锁定在100-300元之间。由此可见,想要提升汉服销量,应该在汉服的定价应更趋向于平民化、大众化才更容易让人接受。可以通过降低运费、减少制作成本、加强创新等,使价格更亲民化,让更多人能够消费得起,更好地接纳和了解汉服。
关于“您一般是从什么渠道接触汉服的”,60.14%的人群是通过电视电影获知汉服,也有通过网页浏览、杂志、报刊等其他途径认识汉服的人群。
电视电影能够更直观地反映主题,也更容易贴近大众生活,是大众接受汉服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而网络和杂志报刊是传播汉服文化的第二大途径,网络的便捷能够让大众在信息化的时代更容易接受信息;杂志报刊能够很好地保存大众对汉服文化的深刻记忆。这两种途径能够成为传承和发扬汉服文化的有效载体。
(三)关于大众对汉服复兴的认知状况
关于“您汉服复兴在设计上应注重哪些方面”67.13%赞同仿古,62.24%赞同朴实,也有26.57%认为要增加现代元素,有15.38%希望增加华丽元素。
关于“您对汉服款式的期待”,55.94%希望汉服要保留原有的风味,保持传统款式,39.86%应加入现代元素。由此可见,汉服的设计应该在保持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保留朴实的底色,加入一定的现代元素,以符合时代要求,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设计出更丰富的样式。
关于“汉服有适合各种场合的款式,如果您有汉服,您会选择什么时候穿”,有48.25%选择在重大活动穿,有24.48%选择不穿,只是好好珍藏,有19.58%选择cosplay,还有5.59%选择在家里穿。由此可见,许多人对汉服的价值意义存在一定误解。
关于“您觉得汉服可以作为节日盛装吗”,63.64%认为可以,27.27%认为可以考虑,也有9.09%认为是西装。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qikandaodu/2021/0315/479.html
上一篇:论中华文化在新疆的传承
下一篇:河北燕赵文化走出去传播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