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化论坛》期刊栏[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方[01/26]
- ·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是多[01/26]
梅花象喻与南宋审美文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审美文化”一词最早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这个概念在当时被赋予了审美陶冶、审美修养、审美培养等含义。国内学术界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叶
“审美文化”一词最早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这个概念在当时被赋予了审美陶冶、审美修养、审美培养等含义。国内学术界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叶朗,出现在他主编的1988年出版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在该书中,叶朗这样界定这个概念,他说,“所谓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①,叶朗的界定其实是对席勒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他指出审美文化是由人类审美活动所生成的,包括三个部分:“各种艺术作品,具有审美属性的其他人工产品”,“审美活动的观念体系,也就是一个社会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等”,以及人的审美行为方式②。中华文化的象喻系统中,许多象喻的生成与当时的审美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文化”这个概念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象喻生成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和有意义的启迪。本文将从审美文化的视野考察梅花象喻的生成,以期加深对这一中华文化象征符号的认识。
在中华文化象喻系统中,花卉一直占有重要位置。梅花从宋初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南宋以来,随着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触目所见的梅花遂成为人们寄托审美情感的最重要花卉。尤其是南宋中后期至元初,梅花象喻被不断塑造,逐渐成为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象征。四库馆臣说:“《离骚》遍撷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凡别号及斋馆之名,多带‘梅’字,以求附于雅人。”③其实,这只道出了崇尚梅花的表象,当时梅花象喻已经充分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不可缺少的审美元素。《梅花喜神谱》是南宋后期成书的一部题诗梅花画谱,其编者的这段话颇可注意:“余于花放之时,满肝清霜,满肩寒月,不厌细,徘徊于竹篱茆屋边,嗅蘂吹英,挼香嚼粉,谛玩梅花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其态度冷冷然,清奇俊古,红尘事无一点相著,何异孤竹二子、商山四皓、竹溪六逸、饮中八仙、洛阳九老、瀛洲十八学士,放浪形骸之外,如不食烟火食人,可与《桃花赋》、《牡丹赋》所述形似,天壤不侔。……虽然,岂无同心君子于梅未花时闲一披阅,则孤山横斜,扬州寂寞,可彷佛于胸襟,庶无一日不见梅花,亦终身不忘梅花之意。”④牡丹、桃花等只能述其形似,作者认为它们本身没有值得表述的精神韵味可言;而梅花富于韵致,能传人之精神与境界,故而时人爱梅如狂,目见鼻观之不足,写其神于翰墨,以便随时披览。在当时,梅花不仅关联着日常生活,而且还勾连起古之仁人志士,联系着传统,寄托着社会人格理想和审美期望。
梅花形象能够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与当时审美文化对其受容程度增大密切相关。笔者将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尝试讨论梅花象喻被塑造的过程,以期揭示梅花象喻被塑造成华夏文化象征的前提条件。
一、梅花审美的丰富性与南宋文人生活
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改窜前人而点铁成金,其他如“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等,将梅之花、香、枝、影等纳入鉴赏范围,开拓了梅花审美的新境,引起宋代文人,尤其是南宋文人的广泛注意,林逋因此成为咏梅文化的重要代表。咏梅文化的高潮出现在南宋时期,文化中心的南移是其基础,这种南方习见的树种之所以能在艺术天地超越众卉而独占鳌头,除了其花、香、枝、影具有审美价值外,应当还有更为深层的因素,因为具备这种审美价值的植物不仅仅只有梅花,为什么梅花会独冠群芳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⑤,平常的风物,有了梅花的点染,就变成了风景。梅花的树形姿态多端,株高适中,适合构景,这是它进入人们生活审美视野并引起歌咏的重要原因。梅花横斜多变的花枝和无叶衬托而淡雅素净的花朵,置于山石、水体、乡野、街市、茅舍、园林等各种背景下,均能呈现出意韵深远的画面。也就是说,它极具构图禀赋和画面感,平淡的风物,点缀以梅便境界全出。这一点,从咏梅文学多通过各种各样的背景来展示便可得到证明。辞赋长于铺排,展示梅花这一特点相当充分。比如李纲的《梅花赋》写道:“若夫含芳雪径,擢秀烟村,亚竹篱而绚彩,映柴扉而断魂。暗香浮动,虽远犹闻,正如梅仙,隐居吴门。丰肌莹白,娇额涂黄。俯清溪而弄影,耿寒月而飘香。娇困无力,嫣然欲狂。又如梅妃临镜严妆。吸风饮露,绰约婵娟。肌肤冰雪,秀色可怜。姑射神人,御气登仙。绛襦素裳,步摇之冠。璀璨的皪,光彩晔然。瑶台玉姬,谪堕人间。半开半合,非默非言。温伯雪子,目击道存。或俯或仰,匪笑匪怒。东郭顺子,正容物悟。”⑥雪径烟村、竹篱柴扉,这种种惯常的景象因梅的点染而顿生韵味,构成一幅幅素雅的画卷。在景象各异的背景烘托下,梅花更显得姿态绰约,引人入胜,赋中把梅花比作梅仙(汉之梅福)、梅妃、姑射神人、瑶台玉姬、温伯雪子⑦、东郭顺子⑧,由人间高人、美女进而为仙女、神女和得道的高人。这些比拟,刻画出梅花拔出俗态而刚柔相济、富于动感美感的姿态以及花型花色的明媚动人、赏心悦目。梅花姿态多变,如美女之临妆、静立、缓步、巧笑,如仙女之御气登仙、严妆下凡,如高人之目击道存、正容物悟。李纲的这段由实而虚、由姿态到神韵的描绘充分展示了梅花在各种不同背景下变化多端而富于层次的美感,揭示出梅花审美的丰富性,这也是它在构景方面的优势所在。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qikandaodu/2021/0307/449.html
上一篇:牛背梁秦岭名片祖脉核心
下一篇: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