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方式和策略思考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发展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其应有的活力与生命力,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积极向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发展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其应有的活力与生命力,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实现文化复兴,为祖国强大、民族振兴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才能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的文化大国,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从目前看来,在经济上高速发展的中国在对外文化的交流传播方面仍然相对落后,外国文化输入远远超过中华文化输出,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无法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匹配。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依靠我国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并配以适宜的传播方式和策略,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中华文化,着力打造以思想文化为主,以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为辅的对外文化传播体系,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扩大物质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输出

物质文化是中华文化最表面的文化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印象还停留在表层的物质文化上。可以说,多数外国人只是接触到了来自中国的物质产品,接触到了一些能够体现中华文化且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认识中华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但我们也从中总结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些经验,这些具有象征性的众多符号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抽象意义上的中华文化的具体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应及时制定适宜有效的战略,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物质层面的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为世界各族人民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意义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并进一步利用中华文化自身的特色,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坚持孔子学院的传播途径不动摇

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孔子学院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孔子学院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是中华文化的对外品牌代表,目的在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认识中华文化、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与认可。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在孔子学院的学习,丰富汉语知识,进一步了解中化文化,满足其渴望学习中华文化的需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心。孔子学院能够让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逐渐了解中华文化,不仅要会说汉语,更要懂得中华文化的深层底蕴。在传播汉语言知识的同时,还促进了各国间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带动了海内外对中华文化的研究热潮,为国内外各个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平台。因此,孔子学院的建筑设计必须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无论是装饰风格还是硬件配套设施,都要最大程度体现中华文化元素,最大程度营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学习氛围,使世界各国的学生即使没在中国学习中华文化,也能够通过孔子学院环境的熏陶,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另外,从教学层面来看,必须使用极具中华文化气息的教材以及课程体系,并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使外国学生能够自然轻松地学习汉语,并逐渐了解中国文化知识,激发世界各地的学生学习中国深层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关注中国文化,爱上中华文化。

三、提高国内旅游的文化内涵

随着中国近几年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国形象不断上升,世界各地来华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跨国旅游是体验和了解异国文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国内旅游的文化内涵,这是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要极力改善当前旅游业存在的重视经济收入而轻视文化传播的不良现象,避免让全国各地的旅游业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扩大商业消费的存在,我们可以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胜地举办一系列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演出,以此来增进外国友人以及国内旅游者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增加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如《印象·刘三姐》等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对开发旅游中存在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要利用中国地广物博的优势,努力发掘中华文化的潜在空间,在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发挥旅游的附加功能,积极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

四、扩大中华文化宣传途径,打造中华文化艺术品牌

加强艺术文化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艺术文化包括电影、戏剧、音乐等。我们仅以电影来举例说明。《音乐之声》与《霍比特人》在全球上映后,人们被电影里所展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想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当地的自然风光,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一下当地的文化,这不但推动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还向世界传播了当地的文化,提升了知名度与美誉度。

文章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网址: http://www.zhwhlt.cn/qikandaodu/2021/0128/335.html



上一篇:“三境结合式” 情境教学法在来华留学生中国优
下一篇:公共外交背景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途径分析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 |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中华文化论坛版面费 | 中华文化论坛论文发表 | 中华文化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